about us
En    
  吉安,江西

田野调查

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

永和镇位于离吉安市城区不远的赣江边上,是吉泰盆地的一部分,该地在宋代就已因出产陶瓷而扬名。 (图,从左上到右下:本觉寺塔、吉州窑遗址、清都古观、古街、曾氏宗祠、灵祐古庙)

吉水湴塘村杨氏

湴塘村是南宋文人杨万里的故乡,目前当地的杨氏仍然将杨万里作为他们的祖先,并建有总祠与各房分祠。他们还保留有可能是清代的雕版,上面显示的“宋杨万里公墓”成为了近年重修杨万里墓的重要依据。(图,从左上到右下:杨万里墓、忠节杨氏总谱(二房支系)、杨氏忠节宗祠所保有的一套雕版、御史第内上谱仪式)

泰和水槎乡三仙庙
不同于上述两个村落,水槎乡位于山区,这里的乡村聚落非常分散,人口也以外来移民为主。他们自称客家人。当地人几乎没有提及本地的读书人传统,也没有提到声名显赫的祖先。水槎乡的三仙庙供奉四位菩萨,据称中间的神龛奉赵公、玄天、康天君(从左至右),右侧的神龛奉陈公。该庙保留了年号从嘉庆到民国的十七块古碑,经常来拜的有周围三个村甚至赣州兴国的人。(图,从左到右:水槎乡外景、庙内神像)

 

 

研究简介

  在吉安,我们所调查的大部分村庄沿着赣江分布,尤其是在吉安-泰和盆地(吉泰盆地)。这个地区较早地得到开发,也是宋代以后产生了大量的读书人和官僚的地区。同时,吉安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山地,特别是万安、永新和莲花等县。在山区内部,分布着很多小盆地,这又是小区域内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这些小盆地远不如吉泰盆地开阔。
  吉安丰富的宋元时期的历史文献使得对该地区该时段的研究成为可能。文献的丰富是扎根于本地深厚而悠久的文字传统。从宋代开始,吉安的读书人在科举上就有卓有成就,亦大量地由此入仕,并且逐渐在地方事务中崭露头角。这些读书人试图用宋儒的理论来改变地方社会,并实践文人抱负。明中期以后宗族在吉安是如此的盛行与普遍,以至于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传统典范”。
  但是,这样的“传统”在宋元是新的理论,新的实践;这样的“典范”,也并没有完全取代旧有的礼仪传统,是新的叠加与创造。那么,新理论和新实践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中出现与普及?当时的读书人面对怎样的问题,又试图实现何种理想?吉安又是禅宗盛行的地方,康王等地方信仰亦有普遍流布,不同传统之间如何竞争与互动?在怎样的时空脉络下,读书人取得了胜利,以至于宋元新实践成为了明中期以后的“传统典范”?我们希望能在文献以及田野资料都非常丰富的吉安追寻这样的一些问题。







   版權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學 歷史系 2013
香港中文大學 馮景禧樓221室,沙田,新界,香港
電話: (852) 3943 7158 傳真: (852) 2603 5685 Email: hisanthro@gmail.com